1月 10, 2011

身心平衡的第二部曲:創造快樂

出處:邱永林的情緒部落格

最近看了一部電影-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。有別於一般勵志電影,電影中象徵「智者」的加油站老工人不斷地以剝洋蔥式的方法,教導年輕的男主角一個重要的人生課題:幸福與快樂的秘訣不在於你擁有多少,而在於追尋的過程中你所創造出來的體驗。

創造快樂的五個方法

看完這部電影之後,不禁讓我想起前一陣子治療過的一位女病人…四十多歲的她有一對可愛的兒女,老公的事業發展也非常順利,絲毫不必擔心經濟的匱乏。過著人人稱羨「貴婦」生活的她,兩年前開始發現自己經常無故心慌甚至哭泣,經診斷確定是恐慌症。像這樣的臨床案例近年來越來越多,而是否能夠痊癒的關鍵經常在於心理治療師能否重建病人「創造快樂」的內在能力!

雖然每個人快樂的來源不一樣,感受的強度也大異其趣,但是從正向心理學以及身心醫學的研究當中,可歸納出四個創造快樂的實際方法。

方法一:減少自我批評

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懊悔地自言自語…「都是我不好,如果我當時能多注意一點就好了」、「都怪我,我真是太笨了」、「為什麼我不忍一忍,非要吃下那塊蛋糕呢」…。這些負面的自我批評,有時就像是膝蓋骨被敲時的一種反射動作,幾乎不經思考就出現了。一個原本再有自信的人,如果每天日積月累經歷這些負面的自我批評,自信心終究會被消磨殆盡!

或許有些人不同意,但是從治療憂鬱症患者的經驗中,我認為儒家文化中強調的「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」或許該爲這種負面心態付上一點責任。所以,當下一次你發現自己又開始過分地責怪自己時,不妨找一張空椅子放在你對面,發揮一點想像力,假裝你的好朋友正遭遇你的情況,你會如何地安慰他或提供他客觀的意見呢?大多數做過這個練習的人都同意,通常我們給別人建議時都會比給自己建議來的更具「同情心」和「建設性」。停止以負面的自我批評鞭打自己並不是一種自我放縱,而是一種自我寬容,更是創造快樂重要的第一步。

方法二:開放你的心胸

我有時候幫企業進行教育訓練,為了幫助員工了解「即使遇到同一件事情,每個人的反應都可能不同」這個重要的概念,我會給大家先看一則小故事,然後再請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直覺依序排列對故事中幾個人物的評價,由「最欣賞」、「其次欣賞」一直到「討厭」、「最討厭」。幾乎沒有例外地,每堂課都會發生某位學員最討厭的角色,恰巧是另一位學員最欣賞的角色!這時候,我都會把握這難得的機會,讓大家了解其實造成這些差異的背後,都是個人的「價值觀」在作祟。經過解說後,絕大多數的學員都能「理解」並「尊重」同事之間不同的價值觀。但是如果這些價值觀的差異發生在你跟伴侶或家人之間,要做到同樣的「理解」並「尊重」,經常是非常困難的。因為我們會開始自問「為什麼他不多體諒我一點?」「當夫妻這麼久了,我竟然還無法改變他(她)這一點!」

如果你也跟許多人一樣,正在為類似的問題煩惱,不妨稍微停下手邊的工作,境下心來想一想:你跟伴侶(男女朋友)的親密關係從哪一刻開始變的苦澀?你跟同事之間的人際關係又是從哪一刻開始變的緊張?答案是「當每個人開始只想到自己」!當「我」的意見開始變的比「你」的意見更重要,「我」的判斷開始變的比「你」的判斷更正確,「我」的感受開始變的比「你」的感受更深刻的時候,小心!對方正開始遠離你。要改變這種情況只有一種方法,誠摯地讓對方感受到你的「同理心」,也就是雖然你不一定「同意」他的看法或判斷,但是你願意嘗試「理解」對方思考的出發點,並「尊重」對方此時此刻的感受。

記住,在親密關係中,證明對方「錯」並不代表你是對的,反而是證明你缺乏從對方的角度看待事情的同理心。

方法三:培養同情心

和同理心(empathy)不一樣,同情心(sympathy)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態度。這種態度原本應該是生而具備,但如果長期過度暴露於人類痛苦(例如最近四川大地震現場的救災人員),有可能因而造成憐憫心或同情心喪失。不諱言地說,有些跟我一樣長期從事精神醫療的同僚們,也曾經罹患了所謂的「同情心疲乏症候群」(compassion fatigue syndrome)。在大眾傳媒普遍渲染暴力和災難事件的今日,越來越多的現代人也開始成為同情心疲乏症候群的高危險群了。

有些人會質疑:當我自己情緒都很差的時候,怎麼可能還對別人有同情心呢?這種想法的背後表示你認為同情心是「施捨」給別人的。但事實上感受快樂與一個人的同情心的關係可深了!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,會深刻地感受他人的失落,並且願意緩解他人的痛苦。記得一開始寫道「幸福與快樂的秘訣不在於你擁有多少,而在於追尋的過程中你所創造出來的體驗」嗎?當一個人容易體會別人的失落,自然就容易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,而且在嘗試緩解他人痛苦的努力中,無形中創造出難以言喻的喜樂體驗。

方法四:感恩散步

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說好幾回「謝謝」…當你要進入一棟大樓時有位好心人幫你拉開沉重的大門,你說聲:謝謝!到商店找不到你想買東西,熱心的店員幫你翻箱倒櫃找到了,你說聲:謝謝!但是,謝謝並不等於感恩。

「感恩」是一種心態,僅僅是察覺到你面前有一份禮物(不管這禮物是什麼),並且真誠欣賞它的價值與存在,就是感恩。聽起來很單純,但是很簡單嗎?一點也不!不信的話試著問問自己:最近一次你真正有「感恩」的經驗是多久以前?

我有個方法值得推薦給大家:15分鐘的感恩散步!

放下你手中的工作,到住家或公司附近的公園散步15分鐘。首先,在這15分鐘內儘量不要想到工作或是人際方面的問題。其次,將注意力放在雙腳與地面接觸時的知覺,雙腿擺動時肌肉的彎曲與伸張,以及呼吸是否逐漸變的越來越暢快。接下來一邊走路一邊將你的心思轉移到令你生活品質變好的「有形」事物上,例如喜愛的車子、舒適的房子、有成就感的工作…等。最後再想想所有令你生活品質變好的「無形」事物上,例如滿意的伴侶關係、健康的身體、有創造力的腦袋…等。

下一期我們再來聊聊身心平衡的第三部曲:生活韻律。